《争吵》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16 06:40:28
《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争吵》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争吵》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辨识“争吵”“争论”“争执”的不同意义;读懂“我”和克莱蒂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各自的表现。

2.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ou”,不要读成“du”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a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ai)着我”、“挨(ai)家挨(a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u))”应读轻声。“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概括自然段段意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五、指导书写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缩、缘、既”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分析第二~四段,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认读生字。

2.挑选自己喜欢的生字,找找朋友。

3.查字典辨析“争吵”“争论”与“争执”有什么不同?

⑴争吵:因意见不合大声争辩,互不相让。⑵争论:各执己见,互相辩论。⑶争执:争论中各执己见,不肯相让。)

4.过渡引入: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结果怎么样。

二、细读课文,研读重点句

(一)研读第二段

1、研读争吵的句子。

(1)默读有关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安利柯他们“大声争辩”的句子。

(2)学生讨论,屏幕板书映示:

(3)这里③④都是“我在外面等你”你认为两句意思一样吗?

(说法不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

(4)联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5)学生试读,评价。

(6)教师指导朗读。

(①句表示生气,应读出愤慨的语气。②句表示余怒未息,也应读出强硬的语气。③句表示强调,语气应加重。④句表示“我”不甘示弱,语气也应稍重。)

(6)师示范朗读,学生练读。

2、研读争吵后各自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句子

(1)争吵后“我”有怎样的心情?“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安”,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 ……此处隐藏15065个字……,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争吵》教学反思15

《争吵》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我”的心里变化,以及“我”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1、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借此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此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发争吵的根本原因)

3、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以此来处理本文的重点问题,体会人物的内心)

4、通过父亲的话体会父亲对我的教诲。

探究第一个问题时,我采取了课题质疑的办法,以检查预习的形式来完成,并借学生的回答板书:原因心理变化结果教诲,使学生们可以根据板书对课文的脉络一目了然,并以此来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收到较好的效果。

探究第二个问题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谈到“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有的学生抓住“‘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又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们体会出了争吵的真正原因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

探究第三个问题时,我充分的采取了读思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课文有关段落中画出描写“我”和克莱谛表现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比较容易的从相应的句子中体会出了“我”的不安与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再读中体会,学生们又感受到了我的“知错、爱面子”。

对朗读的指导,也是这部分的一个设计重点,如,“要是我没有骂他,……!”读出后悔的语气;“我又记起父亲……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一部分,读出矛盾的心理。通过对有关语句的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看看克莱蒂的表现:“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结合对瞟这个词语的理解,想想克莱蒂这时在想什么?他说“我在外面等着你”时心里会想什么?(一定是想着要怎样和我重归于好)“我”说“我也等着你”时,又会想什么呢?(只想到防御)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他们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两个主人公的不同表现,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含义完全不同,两个人的心态也不同。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允许学生自由谈体会,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在充分的体会了父亲对我的教诲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两位主人公,你喜欢哪一位,并说出你的理由,最好是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证明你的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果然,大部分孩子都说喜欢克莱谛,喜欢他宽容、大度、主动认错,也找出了文中相应的句子,就在学生的回答慢慢沉寂之时,有一位同学说:“我喜欢安利柯。”并说出了他的优点:虽然爱面子,但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借此,引导孩子们要对一个人有全面的认识,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而对于本篇课文对孩子们情感的引导,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从中学到了哪些处理生活中冲突的方法。所以,我又提出:假如你在生活中再遇到矛盾,你会如何去处理?学生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中也看出了孩子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友爱、宽容。

对重点词句的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终于挨到了放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再给“挨”字换词。可不可以换成“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是在挨,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

可是刚学完这课班上就有同学告诉我:“老师,扣分了。”原来,丁美玉发作业本不小心扔到了地上,廖道铭就动手打人。我很生气,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想到刚学完《争吵》这篇课文就吵,于是我因势利导说:“刚学完争吵这篇课文,文中的同学怎么做的?“主动向同学道歉。”丁美玉说。“那你们呢?”“对不起,廖道铭,我不该把你的本子扔地上。”“你不是故意的,是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吵架了。”

接下去的语文课,我让孩子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因为课文写的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语言朴实真切非常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提问题的明确性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之后,评价的导向性不够,这样再找同学起来回答,还是不够准确,这时我又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殊不知时间就这样流走了。由此反应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丰富,尤其是对课堂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要及时有效,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督促孩子们认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争吵》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