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18 06:40:2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1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见过蚂蚁吗?

2、今天,老师就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和蚂蚁有关的故事。(贴蚂蚁图)

3、板书课题:16、蚂蚁和蝈蝈

4、指名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第二个"蝈"为轻声。

5、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故事里不止有可爱的小蚂蚁,还有蝈蝈。(贴蝈蝈图)

蚂蚁和蝈蝈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打开书自身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同学自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字音读准;词要连读;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

(1)指读生字词和难读词句:

粮食 纳凉 装满 洞里 神气

躺在 躲到 自由自在

(2)指读难读句子: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3)分自然段朗读。

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板书: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

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

(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

4、指导朗读:

(1)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么,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

(2)下面,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同学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二)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1)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看图。

3、看图

(1)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纳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树下纳凉

(2)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4、指导朗读:

(1)小蚂蚁在努力干活,可是,蝈蝈却讪笑他们,自身还躲到大树下纳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2)同学练读。

(3)指名读。

转眼,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蚂蚁是不是真的是傻瓜呢?

板书:冬天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提问:

(1)谁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蚂蚁怎么样?(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

板书:洞中过冬

(2)那么,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3)那蝈蝈呢?(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又冷又饿

(4)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夏天它们没有准备粮食)

(5)假如你是蝈蝈,你这时候会怎么想?

蝈蝈很后悔夏天没有准备粮食,那我们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1)小朋友自身来试一试。

(2)齐读。(指导突出词句)

(四)总结: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呢?

四、教同学字:(冷、歌、汗)

1、指读生字。

2、组词。

3、你怎么记这个字形?

4、书空。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范写。

7、描红。

8、《习字册》。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设计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此处隐藏17940个字……在生活中不仅仅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更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二、活动开始:必答题一(每题10分):

要求:

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组从“酸”、“甜”、“苦”、“辣”、“咸”中任选一题,任选代表回答,分数多者获胜。

1、“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B、古筝C、扬琴

2、“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B、范蠡C、管仲D、勾践

3、《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A、皇帝B、诸侯王C、贵族D、重臣

4、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

A、炎炎夏日B、夏去秋来C、春去夏来D、秋去冬来

1、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A、人参B、冬虫夏草C、灵芝

2、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A、驾车B、骑马C、奔跑D、飞行

3、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A、晚春B、盛夏C、初秋D、寒冬

4、“名花解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女子非常美丽B、花艳丽C、花通人性D、美女善解人意

1、《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

A、甘肃B、新疆C、青海

2、“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A、刘备B、诸葛亮C、司马光D、司马迁

3、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

A、半截剑B、半段枪C、半面D、半瓶醋

4、“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A、衣服穿得太多B、劳动太卖力气C、打仗拼死厮杀D、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1、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B、爱神和美神C、自由女神

2、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

A、吴国B、楚国C、越国D、齐国

3、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

A、下棋B、种花C、武术D、驾车

4、文学史上,有四部《变形记》,其中写人变成甲虫遭遇的那一部的作者是

A、阿普列尤斯B、契诃夫C、奥维德D、卡夫卡必答题二(每题20分)

从“东”“南”“西”“北”中任选一题回答,分数高者获胜:附:趣味语文题

1、下面这幅对联概括了哪位先人的一生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2、按意思猜成语:

最遥远的地方南

1、下面这副对联是说谁的事迹?

收三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二愿;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内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按意思猜成语:

最荒凉的地方西

1、下面这副对联是说谁的?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取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2、按意思猜成语:

最昂贵的稿费

1、郭沫若在济南的一位词人纪念堂里题了这样一副对联。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按意思猜成语:

最高的巨人

1、下面这副对联是说谁的?

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2、按意思猜成语:

最反常的天气风险题:

列出二十分、三十分、四十分、五十分四种题型,每组学生任选一题,答对了得相应分数,答错了要扣掉相应分数。

附:各分值题内容

二十分题

1、“曰”字加一画能变成九个字,请把其中的七个写出来。

2、数字猜成语12345609

3、成语“惊弓之鸟”的“鸟”指什么鸟?

三十分题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谁留给谁的遗言?

2、“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茅”的最初意思是指一种草,姓茅的人,还是指草房子?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