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感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这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感言中。你想好怎么写感言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退休的感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退休的感言 篇1退 休 感 言:
我今年五十八岁了,再过几年就要退休,在还没有退休的时候也该想一想退休以后做些什么?总结一下自己这一辈子的工作做得怎样?有没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过错。患得患失呢?还是有得有失?想一想自己这么多年来“人”做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的地方?
我想:还是先总结一下自己的工作怎样,从1976年3月参加工作到现在,屈指算起来已是三十八个春秋,38年来我教过的学生已有上千人,绝大多数当年教过的学生现在对我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我一直要求自己一定要凭着一颗良心干工作,教学从不马虎敷衍,把教学的事当作自己最大的事。是向农民对待自己种的庄稼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总想有最好的收获。若是把学生的事没有处理好,总是不放心,学生有了进步心里也就会感到高兴。过去的几十年,每次期末考试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大多名列全镇第一、二名心里就感到特别高兴,比赢了钱还要高兴。(我不赌钱,是形容那样的心理)几十年从未落后过,因为我有一颗要强的心,做什么事都要做的优秀。在快到退休的(年龄)回想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做了十几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来不因为教务方面的事,就少做教学工作任务(上课)总是比别的老师教学任务重。一句话自己做任何事若是贪了便宜,自己反倒觉得心里不安。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工作了一辈子,现在自己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工作得到了周围群众的肯定和赞许,有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感激;特别是许多学生多年以后考取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社会上有了出息,我自己就会感到内心的安稳和慰藉。
“教学相长”也是我的收获,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不断地学习知识也有了增长,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开拓,各个方面都有了提升。另外我可从来不厌恶学生,总想着他们要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将来在社会上有大出息。
虽然还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生涯进行盘点,但现在知道的就已经有几位博士生、十几位研究生,好几百大学生幺,这就是我人生的欣慰。
回想自己在过去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却有着许多辛酸和莫大的委屈,心里遇到过多少次痛苦难忘的事,那就是受到别人的压制和欺辱。我从小是个孤儿,没有得到任何亲戚的关心,走向社会也是人单势孤、孤立无援,别人带你的面子,也没任何人帮你说句公道话。想进步,人家阻止你;想入党,人家不容许;工作再优秀,人家不欣赏;因为自己不能和别人一样地“尊重”领导,家里穷,送不起礼。所以任何事都只能忍着小心翼翼地不敢得罪别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努力再努力,把工作做的优秀再优秀。刚参加工作时只有初中毕业的学历,(这也是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原因之一)后来通过努力自学考取了安徽庐江师范学校;又经过自学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函授大专班学习三年;最后通过国家自学考试获得了本科学历。
这样学历提升了,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平时做人的底气也就足了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会遭到别人的嫉恨。(这也许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东方嫉妒心吧)后来我开始不把这些人的阴毒放在心里,努力工作不断地学习,为社会多做一些其他有益的事。(如:写作、给地方《巢湖老年》当业余通讯员、给新四军老战士写回忆录、修家谱、写村史、写庙志等等)尽力地多关爱别人,比如:老年人的健康、村里邻居的生活困难、孩子的学习进步等。现在的心境宽松多了,不和别人计较他也拿你没办法。
现在我的人生态度是: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管别人怎样看待,一句话凡事都做到问心无愧;其次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多关心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心里也许会更坦然些。
平常自己做人有一个标准,就是无论和谁相处都不要让别人吃亏,自己吃点亏不要紧。不是有一句话叫:“吃亏是福吗?”别人帮助了你(包括亲戚)一定要加倍偿还。这就是说“有恩必报”,但是自己帮助了别人施恩不要图回报;然而有仇也不要老记住,这样的话你会活的很累,这就是我总结的个人,人生态度和观点。
退休后的打算,即确立今后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
一、保持良好心态,不要和别人计较得失,也不要记恨过去的事了;注重身体锻炼,要树立学习、健康、乐观的科学健身观念,保持身体适应生活的心理素质。(要自然、随意一些)
二、不要有多大的物欲,追求精神愉快,多为社会和为子孙后代做一点事。要为社会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地说,写些文章、写地方的村史,写家乡的革命史,写家乡的遗风遗物,探秘家乡的历史人物等等。
三、适度地参加劳动,种瓜种菜,也可以种一些花,最好还要种粮食,做到自食其力自种自吃。争取做到:吃得放心,玩的开心,过得舒心,对子女们要宽心,对他人要保持一颗善心,遇到老朋友还是做到知心。(但不要心思太多)
四、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进步,倡导良好和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作用,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一些有利于群众事。
五、总结人生经验——知识积累过程和方法,怎样取得工作和事业的成功。其中包括学习、人生进步和发展、自己亲身体验的人生道理,把他和前人的宝贵经验结合起来梳理,写出来供后人参考运用,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处。
六、要体谅儿女们工作的繁忙,不给他们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人老了要自重、要一档,不然别人连孩子都瞧不起你;要享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多关心别人,多帮助别人。
七、主张正义,反对邪恶,增强社会正气,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拿现在时髦的词说:“增强社会正能量”
最后还要概括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慨,我的态度是:
人生不能无光无彩,那岂不是白走一趟;不管是平凡还是精彩,都应该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一句话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点事。能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让后人能知道你,从你的身上汲取力量。这才叫有意义人生,才会富有生命的真正涵义。面对退休我是保持自然的转岗态度,不喜不悲,不孤独、不忧烦,换着做一些事反而感到新鲜。
有人说得好:“人生六十第二春”,我们可以重新选择个人奋斗目标,发挥余热继续奋斗,再展宏图,让生命之树长青常绿。
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的感言,纯属个人观点,望网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正。
谨表示感谢!
杨茂林
20xx年暑期
退休的感言 篇2我当然还没有与孙振耀总裁相似的人生阅历,但我相信,那是一个长辈用他的一生的时间来写的一篇对我忠告的文章,文章里充满着真诚和智慧,我愿意遵从文章中的指导,用心经营我的生活和工作。
想说的太多,为了让自己思路清晰,我也分点总结。
一、态度决定一切
……此处隐藏16322个字……去做那些原来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去圆那些积年的梦,免得躺在床上动不了再后悔。
一是:退休对于我们应该担负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经完成,该是社会和儿女关照我们的时候了。是对亲人,对儿女,以至对社会都别抱太多的希望,要有最坏的思想准备,“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
二是:我们做贡献是无条件的,而索取应该有条件。别幻想社会如何善待,别幻想儿孙如何尽孝。不能把“幸福晚年”寄托在儿女身上,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现实以自己的能力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要有自度难关的准备。别把亲情看得太重,别再制造太多的亲情,要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别自作多情,从而加重感情的负担。
三是:我们对子女的抚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也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但两者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后者是要由道德和法律来约束的。如果太感情化和人性化了,受伤害的只是你自己。
四是:我们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力不从心的事越来越多,别去充英雄好汉,自找没趣,别轻易答应为别人做什么。少说 '是' ,多说 '不'。有压力和负担的事情别去做,少为自己安排固定时间的固定任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一点一点的去舍弃。一位网友说的好: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
我们大多数的老年人都不服老:自信、自负、执着、痴心。总以为自己仍和年青一样的无所不能。做事顺利方面考虑的多,而风险却很少考虑。其实60岁以后大部分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老的表现:体力下降,记忆减退,思维局限,反应迟钝。出现事故的几率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减弱,已经不再适合做一些复杂、烦琐、责任重大、时空精确的工作,不然为什么规定要退休呢?
所以我想,我们老年人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也就是贡献了。执意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不但会误了事情,还会惹了麻烦甚致酿成事故。到不如逸养天年、养尊处优、装聋作哑、难得糊涂、自娱自乐。老年人可以有好多事情可做,比如:棋琴书画、吹拉弹唱、酌酒品茶、吟诗作赋、网上遨游、登高望远、旅游观光、美食烹饪......,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丰富多采、舒心安逸的晚年生活。
退休的感言 篇14读《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有感;在前不久,读得一篇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文章:《;老教师的退休感言》,文中陈老师真挚的话语,深深地;在陈老师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他在;生相处中是那么的快乐和欣慰;师爱是一种最高尚的爱;于赖以为职业的爱,更因为我们肩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就
读《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有感
在前不久,读得一篇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文章:《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文中陈老师真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陈老师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他在与学生相处中是那么的快乐和欣慰。师爱是一种最高尚的爱。因为师爱不仅是我们每个教师出于赖以为职业的爱,更因为我们肩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师爱,从内容上表现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教师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
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嘻嘻笑笑,失去了教师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教师关系好,我不做、不听,老师又不会怎样,这样,良好的学习风气无法形成。
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立足于热爱学生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这项工作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是因为爱,所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所以,热爱学生,才能获得教育的喜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