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5-11-09 23:36:27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昨天,我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了乘法分配律探讨学习,从作业的反馈中,一部分同学的作业相当完美,对公式的应用,变形拓展都能应用自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乘法分配律的“分别”相乘理解得不清楚,没有把每个加数与因数相乘,造成作业正确率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我积极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找出他们思维中出错的原因,正确进行补救,以达到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灵活应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注重从例题的解答中引导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强调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材中植树情境图给出了以下的条件: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这一问题,得到了如下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①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2+4=6人

②25组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 6×25=150人

综合列式:(2+4)×25

=6×25

=150(个)

方法二:①挖坑种树有多少人? 4×25=100人

②抬水浇水的有多少人? 2×25=50人

③一共有多少人? 100+50=150人

综合列式: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很容易得出(4+2)×25和4×25+2×25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这时同学们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数的积的和,而忽视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等于6个25,所以,(4+2)×25=4×25+2×25

二、注意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练习。

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时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把算式做成(80+8)×125

=80×125+80

=10000+80

=10080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让学生划出分别相乘的箭头如:

提醒同学把箭头画出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因数相乘,这样尽量减少一些把一个加数乘掉的同学。

三、多进行分组练习

一组:15×(8+4) (80+8)×125 (40+4)×25

47×(100+1) 78×(200+2) (100-1)×125

在练习上述题后,让学生观察括号里的数如果不运用乘法分配律会变成怎样的一个算式:

15×12 88×125 44×25

47×101 78×202 99×125

这些算式我们如何将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相加的形式,这两个加数尽量要拆成整十整百或是与外面的数相乘能得整十整百的数。

在让学生在对乘法分配律基本公式的运用掌握较好之后,再进行第二组乘法分配律反方向运用的形式。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几年来,我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下面,就“乘法分配律”一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对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每件上衣65元,每条裤子35元,购买12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算算吗?)

生:(65 35)×12=1200(元)

生:65×12 35×12=1200(元)

师: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200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65 35)×12=65×12 35×12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相等的,大家能根据题意说说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小组讨论)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叫一套衣服,就是65元和35元的和,买12套衣服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和12个35元的和;每件上衣65元,12件上衣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每条裤子35元,12条裤子就是12个35元,合起来也是12套衣服的价钱,所以(65 35)×12=65×12 35×12。

师:哪位同学听懂了他说的意思?请用简单的语言说一遍。

生:12个65加12个35等于12个65与35的和。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遍。

师:照这样,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立思考。)

(过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教师指名回答。)

生1:(15 25)×8=15×8 25×8。

生2:8×(24 40)=8×24 8×40。

生3:(12 18)×15=12×15 18×15。

……

师:同桌检查一下,对方写的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讨论。

过了5分钟左右,举起了几只小手。

生1:我们小组发现:等号左边的式子不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右左边的式子都是括号内的两个数与括号外的那个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起来。

生2:我们小组从乘法的意义理解发现:比如(15 ……此处隐藏12058个字……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种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学生们能处处留心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能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运算定律,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简算方法,那么自己的教学就成功了。尽管在课堂上也许还不能够全部掌握简算的知识,只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善于观察,自觉运用,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4

今年我“高升”了!从毕业开始,一直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徘徊,今年“高升”到了四年级!得到消息后,先是兴奋,再是忐忑。兴奋的是终于能教大孩子了。忐忑的是能教了这些大孩子吗?于是每天像是刚工作时一样,每天手写备课、拎着凳子去听师傅的每一节课,不敢有丝毫怠慢。更忐忑的是接到通知,于老师要来听课,其中有我!于是马上请教我的师傅车老师,车老师认为《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课,而且是一节特别值得研究的课,于是决定讲这节课。经过初步备课,我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属于运算律中最有难度的部分,而且类型颇多,每一种都能让学生琢磨半天,这让我感觉这节课确实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

因为从来没有执教过高年级,我决定先“拜访”名师。于是我上网搜视频,设计。当我看到葛丽霞老师的视频,我被惊艳了!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几个精彩瞬间如“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用字母表示法还有课的小结……”仍记忆犹新,于是我决定就模仿葛丽霞老师的这节课。视频看了三遍,教案看了无数遍。于是就“拿来”了这节课。

可是经过于老师的指导,我发现,我模仿的是教案的话,每一句话后面深意,每一句话的目的,我真的明白了吗?备课,备了教案,备了老师,却把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忘记了。没有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没有探索到学生的易错点,难点。后来,与我的师傅车老师一起研究,对教案进行了重建,重建教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改进:

1、形意结合。

初次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对教材的'挖掘比较肤浅,在教学中,只是重视了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要用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外形上,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括号里的每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结果他们在应用时,只会按照总结出的规律生搬硬套,全班竟有一半的人出现了问题;当课堂进行到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时,很多学生更是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课堂效果特差。于是,重建教案中,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不仅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要用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而且重视了对规律的本质--乘法意义的理解。借此机会我再次打开教学参考,进行了细细地研读。“对12×105简算时,要将105想成100与5的和。先求100个12是多少,再求5个12是多少,合起来就是105个12是多少。”是呀,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我只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却缺乏对规律的本质--乘法意义的理解。

2、讲解到位,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初建教案时,最后环节设计了展示二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电子课本,其目的是将前后的知识点加以联系。我的课堂设计也延续了这一亮点,可是我只是自顾自的讲解了一番,孩子根本不知所云!

起初我的感觉是这一环节主要是考虑优等生的提升,所以在讲解时也只是匆匆了事!但是,课后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明白回顾这一环节的内容,在出示乘法情境图的时候可以采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出示23×(10+2)=23×10+23×2这一算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运用过乘法分配律,还可出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a+b)×2=a×2+b×2,唯有此,才能够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水到渠成。

新航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我应该以此次讲课为契机,适应数学教学的变化,向名师课堂学习,从“拿来”到“思考”,关注学生,让数学回归本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

由于本学期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自己在讲四年级数学课的时候,不免有些匆匆。为了保持好进度,习题处理稍显落后。在近一段时间对孩子们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检查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这是好多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很容易和乘法的结合律弄混淆。所以,我就想搞清楚,到底孩子们是哪里没有搞清楚?就在课下又提问了几个老在分配率出错的孩子运算公式,发现有的孩子能结结巴巴地把公式背出来,有的是比较顺利地进行背诵。那么,会顺利背诵公式的孩子们到底是哪里不会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是旁敲侧击地进行“盘问”——我拿着生活中的'2.5元的冰淇淋打比方,问问买23个和28个需要多少钱?孩子们算的很快。他们知道把23分解成20加上3,还有部分学生28×25=(20+8)×25,我当时一项,哎呦不错,还不是完全不会啊。看来,孩子们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有一大部分人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可是,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孩子们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有三四个孩子的下面的结果却是让我大跌眼镜——28×25=(20+8)×25=20×8×25,当时我就在想,坏了,孩子们把这两个公示记混淆了。果不其然,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题72×25=(8×9)×25=8×25+9×25,我在给学生们一一讲解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这一类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他们只是急匆匆的完成自己的作业,对于此类的计算的目的单纯得很就是只要得到答案,自己就忽略了计算的过程。

后来我就想,我去时应该多出一点类似于(80+8)×25,72×25,125×32×25的这些题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来提高孩子们对公式概念的认识。我可以让孩子们先学会一道题的做法,在慢慢来进行相应的引导。并且出一些题目要求孩子们使用分配律或者结合律等等,对孩子们进行巩固。让孩子们学会多种方法解决一到数学题,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