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说课稿

时间:2025-11-10 19:22:35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气压强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气压强说课稿1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我的物理教学思想六个板块。

【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表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由六个环节、八个活动组成。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 ……此处隐藏3923个字……此实验有缺陷:支持水柱过高,实验操作不方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水银来解决问题,由于水银有毒,所以我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并结合动画进行分析,让学生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第二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4.回顾小结,活动迁移以及课后研讨

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设定两个活动:

(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乒乓球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师生关系。

最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后研究问题: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

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评委!

大气压强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本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生活中更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其在生活中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所以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能学到大气压强的知识,同时能学会其中实验的方法,以此为思路,我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过渡句: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

《大气压强》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主要包括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测量,影响因素和应用四个知识点,学生学习了本节课,可以对大气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在课堂上达成自己的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对这些生活经验,往往缺乏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物理规律,体会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目标是教学的指明灯,为了我的课堂能达成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因为学生对于大气压强主要存在着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力求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我的课堂中,我一直坚持着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我会拿出马德堡半球,请同学们进行拔河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半球拉开则人赢,反之则半球赢。当学生无法拉开半球时,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很集中,因此在课堂伊始,我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同学疑惑不解时,我会提示学生大气压强是否存在,从而导入课题】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我会进行三个小活动: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当学生顺利完成后,我会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把玻璃管换成上下开口的玻璃管,把杯口密封起来,再让学生重复刚才的活动。

活动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证实了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将气体和液体联系起来思考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

【设计意图: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三个对比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大气压的存在,也能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解决本堂课第一个知识点-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其次我会提出问题,大气压如何来测量?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并请同学计算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接下来我会针对这个实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请同学思考,如玻璃管倾斜、玻璃管粗细等是否影响实验,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能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这个实验在课堂上难以完成,所以采用了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为了不让视频流于形式,我会请同学叙述实验过程、计算标准大气压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其次我会就本节课一些关于大气压的细碎知识点,如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应用,让学生采用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掌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本堂课的知识点教学。】

接下来进入拓展提升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同学解释拔河比赛拉不开马德堡半球的原因,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更加完整紧凑,把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例拿出来让学生思考,既加深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又能升华课堂,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达到本节课的高潮。】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回顾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和数值,进一步巩固本节重难点。

在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并实际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本节课的内容重难点明确,因此在我的板书上,直观的进行呈现,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大气压强

一、产生原因

二、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影响因素

《大气压强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