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中的一篇课外推荐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为了达到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我选择了与课内阅读《瘸蝉》同一主题的课外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终身受益的文章。主要讲帝王娥的幼虫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拼劲全力,破茧而出,它的翼翅在挤压中充血,帝王娥才能振翅高飞;靠怜悯之人把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娥便永远与飞翔绝缘。从而告诉读者:成长的过程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
二、教学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能够概括主要内容。
2、能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
3、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中心问题的探究,能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启发,让“我们要做一只奋飞的帝王娥”植根于内心。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问题探究以中心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融情于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启发学生,架起学生思想与现实的桥梁。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鸟儿展翅翱翔图》,在学生双眼充满赞叹时,我会适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翱翔于天空的翅膀都是与生俱来的呢?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渡:在学生概括完主要内容之后,为了突破本课重点体会文章内涵,我又设计了问题探究环节。
(三)问题探究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交流,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首先我抓住了中心话题为什么说: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娥一双奋飞的翅膀?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一个拼尽全力、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帝王娥的形象就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
接着在对“鬼门关”的探讨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解读,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困难与挫折是具有双面性的,在懦弱者面前它是“鬼门关”,在勇敢者面前它却是“希望关”、“成功关”。
当清晰、简明的板书呈现在黑板上时,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本课的重点也就迎刃而解。在看板书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引导:黑黑的茧洞之中,还有成千上万只帝王蛾的幼虫,它们正面临着抉择,需要你的忠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为了进一步明确本文主题,我又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你想对成长中的所有生命说些什么?你想对生活中所有的呵护者说些什么?
过渡:在学生深入思考、激烈交流之后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与挫折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当身边的人向我们伸出呵护之手时,我们要学会拒绝后。
接着,为了突破本课难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我又将学生带入了生活。
(四)生活视角
现实中,孩子们得到了过度的呵护,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真的令人担忧。基于此种考虑,我选取了生活中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交流中,我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声,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家长只能扫除一时的雪,却不能将我们一生中的雪扫尽。家长只能帮我们一时,却不能帮我们一世。人生的路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走!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他人的生活走进自己的生活,直面过去,展望未来: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今后有何打算?
过渡:同主题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能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体会文章内涵,因而我设计了阅读拓展环节
(五)阅读拓展
选取了儿童诗《如果爱,请放手》,在优美的音乐中,在动情地朗诵中,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自立自强”扬帆起航。
(六)作业
“让孩子与美文牵手,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本节课结束时,我推荐给学生相关阅读《急于奉献的爱》,希望阅读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只奋飞的帝王娥!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 ……此处隐藏11156个字……生活,享受生活。比如学生对文中的菖蒲、艾草不熟悉、不了解,就用图片使学生对之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对他们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后主动去找寻、通过课外读物去了解它。
三、认识屈原,丰富情感
《五月端阳》属于说明文。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较显著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处理文本时我采用了新的手法,赋予《五月端阳》感情的外衣——屈原的爱国情、后人对屈原的悼念情。也正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才能更珍惜五月端阳,从而更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四、拓展文本,加深理解
教材要为我所用,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课中介绍屈原的知识比较局限,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范围比较狭窄,学生也很难体会屈原当时那种痛苦无奈的心情。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语文这个知识的大缸,拓宽文本。因此,在课前,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大量查阅了有关端午节与屈原的传统文化,为课文的教学作知识上的铺垫。
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对这堂课以及课文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从今天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课文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也佩服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我们是相互学习,一起探究的过程。自己感到不足的地方仍是挺多的,对教材的理解或说是钻研吧,要透彻,这样才能有更充分的预设。当学生提出句子“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型的,虎头型的,菱角型的,辣椒型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为什么这里不用省略号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稍有慌张,随即以“如果此处用的是逗号的话,后面句子就不完整了”来应付。课后我想,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学生都不能确定,那就应该在我做出解释后跟学生讲明,课后我们一起去找答案,而不是这样不管对错搪塞过去。课堂中还有几处学生的质疑我都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就比如当学生指出“屈原这样的死是不值得的,他应该好好地活下去,这样才有救国的希望……”,虽然在课前我也预设到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始终没有讲到“点子”上去,我也没有引导好,直接自己生硬地套上几句话,感觉不妥。还有许多考虑欠周的地方,有待于提高。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 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 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 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