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1教材分析:分与合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数的认识的起始阶段。2~5的分与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5以内的数并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形成探究数的分与合的方法,初步感悟分与合的思想十分重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室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是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这部分的教学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科学地引导。此时他们对数的分与合知识点有一个朦胧的认识,但不是太清晰,而且学生没有有序、成对的意识,所以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成对、有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类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且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初步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伴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由5可以分成4和1想到还可以分成1和4。
教法: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
学法:在老师创设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体会相关的知识,课后通过一些习题加以巩固。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本课开始我创设小猴过生日这样的一个情境,使学生沉静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然后在通过让学生上黑板动手去给小猴分一分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知识探索、教学例题
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先提出把4个桃分在两个盘里,可以怎样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分法,并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分的角度初步认识4可以分成几和几。接着引导思考:几和几合成4?使学生根据分的结果,推想哪两个数可以合成4,从合的角度明确几和几可以合成4。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数的分与合的方法。 然后通过齐读体会排列的顺序。
三、自主探究、知识延伸
本环节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首先我让学生拿出5个圆片,要求把5个圆片分成两堆,先让学生自己分分看,然后让学生说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启发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一并解决5的分与合这两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虚线框呈现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奋发推想出另一种分法,既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四、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差、好动的特点,设计时我采用了多种的练习方式,比如,开火车、对对子等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填一填,自主掌握2、3的分与合。第2题引导学生以游戏的形式练习和巩固已学的数的分与合。第3题通过开火车,即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一个数不同分法中蕴涵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数的分与合坐孕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应抓住学生年龄的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活动内容,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激发学生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这节课虽然重视了学生的探索和合作交流,但是在师生互动以及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同时还需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 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比”这部分知识内容学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经验。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数学教学“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目标确定如下: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活动过程与安排
教学伊时,以落实第1个目标,教材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实物图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我引导学生认识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讲练结合中,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读写;并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试一试”的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四个“比”的具体意义;通过交流,让学生说出把每种溶液里洗洁液看作1份时水的份数。引导学生讨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其他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接着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填表后说明还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已认识的比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的比又表示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上面的例子都是通过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比的认识,从而正确描述比的意义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
例2后面“试一试”与“练一练”的第3题整合在一起,学生完成填空后,组织学生讨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和分数的什么?并通过自学“试一试”后面一段话发现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不同形式,但仍读作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最后讨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这一问题时穿插数学中的比与体育比赛中引用比写法的区别。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在上述过程中,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对比与除法和分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间 ……此处隐藏3988个字……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能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了估座位数、准备钱买书、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估算。
2、说学法: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采用个体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和谐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教学。
1、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3、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4、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5、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这里通过复习旧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并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由全镇各校都在开展气象知识学习的情况入手,以气象局的叔叔来我校开展气象知识讲座为情境,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紧接着问:“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能坐下吗?”其实就是要将座位数和人数作比较。]
又问: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座位数)你会列式吗?(板书算式:18×20)
再问:只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需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吗?(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们就试着用估算去解决会比较便捷一点。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但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根据学习卡(一)的内容,四人小组交流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学习卡,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
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样设计促进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参与,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全面参与意识。]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350人到底能不能坐下呢?
引导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逐步理清,在第(3)种方法中,采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于350,那么实际结果应该比360还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
同时指出:虽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这道题中,用估小的方法来进行估算,相对而言比较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合作交流、层层递进的认知环节,逐步形成了估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实现从多样化到最优化的过渡。]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和书本p59做一做。
[这样做是从本课的教学重点出发,在巩固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本节课的的教学目标。]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这本书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你认为李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
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帮老师拿个主意,应该选择下面哪种建议?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在学生的争论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像这种准备钱购物的情况应该尽量选择估大的方法来进行估算,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作出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景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本题练习设计和例题教学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选择估算方法,有效提高估算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设计学生采访的师生互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么大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估算的应用能力,还让孩子们在估算中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育升华。]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这样设计促使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18×22≈
18×22≈40018×22≈44018×22≈360
(20)(20)(20)(20)
卡通头像卡通头像卡通头像
答:能坐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