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八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 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 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 1: 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 3 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 2:20xx 年,20xx 年,20xx 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 S1,S2,S3,20xx 年与 20xx 年相比, 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 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 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 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s3 ? s 2 s 2 ? s1 1 1 ? 问题一: ( ? ) s2 s1 n n ?3 问题二:
(2)例题 1:计算(课本 P81 页) 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 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提高认识 老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六)作业布置 第七环节:反思提炼 课本 P27 第 1、2 题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因为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今后继续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特别是对“分式有无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而了解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此处隐藏4559个字……4、正实数的绝对值是 ,0的绝对值是 ,负实数的绝对值是
例题: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1) (2) (3) 学生上黑板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如何书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最后与学生共同纠正。
明晰:实数和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媒体展示两个举例)
四、议一议。
探索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1、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 和 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吗?
2、多媒体展示 的做法和 和 的做法
如图OA=OB,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引导学生达成以下共识:
探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将数和图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也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1)A点对应的数等于 ,它介于1与2之间。
(2)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4)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4)和有理数一样,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五、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第一组:判断题:
①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②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③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④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⑤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 ⑥两个无理数之积不一定是无理数. ⑦两个无理数之和一定是无理数. ⑧数轴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表示实数.
第二组: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3)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1) (2) (3)
3、在数轴上作出 对应的点。
意图:通过以上练习,检测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小结
1、实数的概念
2、实数可以怎样分类
3、实数a的相反数为 ,绝对值 ,若 ,它的倒数为 。
4、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
七、作业
课本习题2. 8 1、2、3题
结束语:多媒体展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八、板书设计:
实数
1、实数的概念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2、实数的分类 5、例题
3、实数a的相反数为 , 6、学生练习
绝对值 ,若 ,它的倒数为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深入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本章内容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对全等、对顶角、对应边、对应角的定义,能够熟练掌握,并达到更深一层的理解。
②能够利用尺规画出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具有一定的作图能力。
③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④能够运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读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师生共同摸索判断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①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运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几何题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探究引出定理,两个运用定理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探究中主要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而得出定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两个练习巩固知识。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鼓励和表扬同学。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学生在在讨论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讨论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4、教学程序:
(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让我们知道AB=A’B’Bc=B’c’Ac=A’c’∠A=∠A’∠B=∠B’∠c=∠c’,满足六个条件中这一部分,能确定△ABc≌△A’B’c’,先让学生画出△ABD,再让学生在画△A’B’c’过程中明白,确定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下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适当时间的引导探究得出得出,当AB=A’B’Bc=B’c’Ac=A’c’时,只能画出一个A’B’c’满足条件,于是得出定理:三个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sss。
(3)得出定理,我通过讲解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懂得定理sss定理的运用。
(4)探究2:
得出: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sAs
(5)通过解决生活实例,讲解三角形全等的运用。
(6)练习:在适当的时间过后给出参考答案,并进行简单的讲解。
(7)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8)我的板书:我会把复习内容和这节课的定理用红色粉笔标明在左边,中间板书探究和例题的内容,右边板书练习的参考答案。
(9)布置作业:P37,第1,3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