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时间:2025-11-08 17:15:29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9篇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合作交流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阅读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

四、合作探究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

(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互动3: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

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2、研讨英雄(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

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让我们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其他登山探险家的故事。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同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和媒体课件。

同学: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胜利的自豪以和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实际,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胜利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一起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同学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同学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布置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同学考虑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局部略写,为什么这样布置?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此处隐藏6983个字……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习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4)养精蓄锐()

(5)齐心协力()

(6)勇往直前()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

(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刘连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行为表现令人崇敬,令人难忘。

七、合作研讨

文中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找出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5)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阅读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生动形象,既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讨论:你认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与我国登山队员刘连满等人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两件事,哪件更有意义?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既要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民族和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站在整个人类进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勇于探险的精神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九、课堂小结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备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希望大家学习刘连满等人的精神,在人类探险的道路上为国争光。

组织学生学习本文,无疑应将快速阅读与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但由于本文所写内容特殊,报道的是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书写世界纪录的伟大创举。所以,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登山队员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探险的勇气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一点,在整个第五单元的课文也都应算是重点。因此,全部的教学活动,从导入到学生交换资料,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探究,从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结,几乎都是为了落实这一点而展开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兼顾到了培养快速阅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以及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这些教学要点,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胃口的。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