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材说明:
本次练习安排四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得,学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训练。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拟声词,初步掌握拟声词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声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2、朗读、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
3、写铅笔字,认识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4、观察图画,按要求进行口语交际,知道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知识与能力:掌握拟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会运用。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留意身边的事物,要会看、会听,善于模仿,不断搜集加工身边事物。
情感与态度:学会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教时安排:4课时。
教具安排:小卡片,田字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一些拟声字,初步掌握拟声字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生字将句子补充完整。
2、朗读、背诵四个成语和古诗《鹅》。
重点难点:学习拟生字,掌握拟生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显示4组拟声词,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2、引导学生说出四组拟生词分别是鸽子、小鸡、小猫和小青蛙的叫声。播放它们的叫声。
3、对口练习,让学生再次亮开嗓门模仿。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导学生说说这些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讨论:为什么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多是口字旁?
3、归纳:人或动物发声与口有关,所以表示它们声音的拟声词一般都是口字旁。
4、启发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口字旁表示声音的字。
5、归纳引申,一些物体的发声,拟声字也加口字旁。
教学第三题:加上小动物的叫声,再读一读。
1、小鸡一边地叫,一边在找虫子。
2、指名读句子,想想横线上应填什么词。
3、在横线上填上叽叽叽。
4、比较读,体会加上小鸡叫声后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5、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余下的两道题。
6、交流反馈。
7、比较读,进一步体会。
8、迁移运用。
河水流淌,好象在唱着一支快乐的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朗读、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1、复习:背诵学生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学生参加自读。
教师范读正音。
学生自由朗读。
3、了解大意。
出示书中插图,思考:图中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联系亲身体会,领悟父母与子女、兄弟之间的亲情。
5、熟读成诵。
指名读。
自由读。
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二、教学古诗《鹅》
1、激趣导入:
相传骆宾王小时侯天资聪颖,有一次在池塘边玩耍,有人想考考他,便指着在塘中戏水的几只白鹅问骆宾王,你能作一首诗吗?骆宾王没有回答,只是对群鹅凝视片刻,便脆生生地吟出了《鹅》这首诗。/article/那人非常惊讶,高兴地抱起小骆宾王说:真是个神童呀!从此这首诗便传开了。
2、自由练读,读正确,读流利。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了解大意,领悟诗情。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教师结合插图讲解诗句的意思。(鹅、鹅、鹅,弯着脖子,向着天空高声唱着歌。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鲜红的鹅掌,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边读边做一些动作,领悟诗情。
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练背。
指名试背。
同桌互背。
5、巩固积累,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或自学的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写好铅笔字,认识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重点难点:把字写好,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写铅笔字。
1、指名读题。
2、指导。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元、完、竟3个字。
复习描红和临写的要求。
指导书写元字。
出示元,提醒学生注意元字四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其特点:上部的两横一短一长,第三、四笔处均与长横相连,但不互相连接,第四笔的起笔要靠近竖中线。
教师范写一个元字。
学生练习。
反馈矫正。
按上述步骤,指导写完、竟。
二、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仿影和书写。
反馈。
20、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21、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
22、指23、出学生存在的问题,24、进行矫正训练。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或做事不小心,可能会伤害别人,这时候你应该及时向对方道歉,以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原谅,那么怎么向别人道歉呢?这里就有学问了。板书课题:口语交际:学会道歉。
二、逐图观察,弄清图意。
1、指导学生逐图观察,思考:每副图上都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联系生活经验,逐图想象当时的情景,弄清图意。
三、分组讨论,学习道歉。
21、分成四组,
22、一组讨论一组图,
23、但成员各抒己见,
24、也可以边演边说,
25、教师巡视,
26、倾听,
27、点拨,
28、辅导,
29、参与讨论。
30、推选代表,
31、组内排练。
32、逐图表演道歉与接受道歉。
33、师生交流。
34、师生共同35、表演。
36、学 ……此处隐藏1844个字……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5教学过程:
一、由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师:观察这些词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回家查字典,了解“子”的意思。重点观察第三类,为什么有“孔子、晏子”这样的称呼?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愿意读课文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生:是晏子的聪明机智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师:(启发)是晏子与楚王两人之间的争斗吗?
再读课文,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
假如你是晏子,不让走城门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想?
(经过老师多次启发,学生仍然不能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要让他们打开城门,又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三、四段仍采用以上方法,通过读书、表演、讨论,感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查资料,写有关晏子的小故事。
板书:晏子使楚————维护国家尊严
钻洞只好
无人只好
囚犯只好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给快乐天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