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不应拘泥守旧,要学会变通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小“金钥匙”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趣味诵读。
3、通过学习,感受文言魅力,学生对文言文有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习小“金钥匙”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趣味诵读。
2、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导学案设计:
1、读——仔仔细细阅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理解——对照译文,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3、质疑——有什么疑问,标注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活动:
聊一聊买衣服或鞋子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猜字揭题。(观察课文插图“履”。) 【板书“猜”】
2、介绍作者:(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二、试读质疑
(一)质疑并检查自学情况
1、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2、检查预习。
①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读,正音。
③学习多音字:度、宁。生字:罢。
(二)理解故事大意
1、古文译文对照读。【板书“对照译文”】
2、理解课文大意。
3、说说寓言的主要内容。
(三)趣味读文
1、读出节奏——跟读、摇头晃脑读。
①听范读。
②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③全班合作跟读。半句半句读,古文——译文。【板书“反复诵读”】
三、研读交流
1、默读思考。把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并小组讨论,试着解决。)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板书“且置履”。随文了解“坐”——“座”】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板书“不得履”。随文了解“反”——“返”。】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板书“宁信度,无自信”】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分角色朗读本文。
3、讨论:最终这个郑国人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觉得这个郑人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从实际出发。)【板书“从实际出发”】
四、拓展延伸
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五、总结升华
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课采用“猜、对照译文、反复诵读”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扩写。注意写出当时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且置履 不得履
宁信度,无自信
(从实际出发)
(副板书)文言文:猜、对照译文、反复诵读)
【教学总结】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学生读不懂文言文主要原因是古文中有些字词意思和现代文有所不同,所以扫清字词障碍,是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读通全文的基础上,我把课文中几个有难点的字用课件出示,有一个句中出现两次却意思不同的字“置”,有通假字“坐”“反”,有多音字“度”,学生弄懂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就非常容易了。
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学习“置”时,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古文中的意思,又相机出示了两个现代使用的词“置身事外、置办家具”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理解他们的意思,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在学习课文伊始,我就让学生首先回忆过去学习古文的方法,并要求他们使用这些方法自学课文,使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还掌握了方法,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朗读贯穿始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层次阅读。首先是让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是标出停顿,读出节奏;并在学文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的读,如:体会人物心情读,分角色读,译文原文对照读等。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读出古文的韵味。这样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也把“以读为本” 落在实处。
课堂充满乐趣。古文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如果逐字逐句理解课文,课就会感到乏味、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件出示一段无声的幻灯片,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配音。学生看着有趣的画面,非常兴奋,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并不是让学生按译文复述,而是要求他们加上联想和想象,再运用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讲一讲这个故事。结果学生们学得是兴趣盎然。
尽管精心备课,但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足之处: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比较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有学生说:“古文有词语颠倒的现象。”我很高兴地总结她的发言“这是语法规范不同。”在学习课文的最后,我提问“谁能告诉郑人买鞋子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用脚去试。”“我们学了古文,这句话用古文怎样说?”学生经过思考, 回答“试之以足。”这时,我忘记点出这是词语倒置现象,还可以说成“以足试之。”这里本来是可以让学生对古文的词语倒置现象加深印象的时候 ……此处隐藏8050个字……在汇报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多元化;在教师点拨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有效化。
语文教案 篇7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 ,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它快去航海。
我要替雏鸟给妈妈写信,是因为 。
2)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了,感到,他决定。
3)梅兰芳为了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4)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有着、的外形:整座建筑,像,又像,再仔细一看更像。
5)“幻想世界”——
“远古世界”——
6)大侦探在展厨下面的小孔边发现,想到。
大侦探在报纸上登出已经抓到“罪犯”的消息是为了。
大侦探又在报纸上登一则“取表”的启示是为了。
7)月食开始了,慢慢地,月亮成了一般,接着像,像,像,天色。最后,整个月亮,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像,像,天色也。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像。
三.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
1)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
2)在一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偶然()了一颗新的行星。
果然居然突然
1)妈妈说,茉莉花的香味很醉人。我摘下一朵闻了闻,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2)初夏,我随手把几粒西瓜籽丢在院子里,过了一段时间,()长出了几株小苗苗。
3)刚才还是阳光明媚,()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秀丽华丽
1)装饰一新的迎客厅显得又()又气派。
2)几株青翠的竹子给我家的庭院增添了几分()
像向
1)牛顿的身子有时候()这风,有时候背着风。
2)牛顿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一只蝙蝠。
买卖
1)聂耳因为家里穷,()不起小提琴,就把冬衣()了。
2)我很想()一本《名人童年故事集》,可是跑了好几家书店都没有()到。
练炼
我每天早上起来()习长跑,把身体锻()的棒棒的。
美丽漂亮
1)这个小男孩长得真()。
2)春天到了,杭州苏堤桃红柳绿,风景非常()。
叫唤呼唤使唤
1)天黑了,孩子还没有回家,妈妈在():“孩子,你在哪儿啊!”
2)他总是()别人为自己做事,大家都不喜欢他。
3)我在心里大声():老师请相信我,我一定能行的!
屈曲
1)妈妈没问清情况就批评我,我感到很委()。
2)汽车行驶在那条弯()的小路上。
踩睬
1)我们到公园去玩,老师叮嘱我们不要()坏花草。
2)小英到老师那儿告状,我气得三天没理( )他。
赏 尝
1)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在院子里( )月。
2)凡是我感兴趣的事,都能( )是做一做。
仰望注视俯视观察
1)上课了,大家()着黑板上的板书。
2)()得越仔细,描写得就越生动。
3)站在瀑布脚下(),不由得让人想起“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4)从飞机舱口向下(),高山像土丘,大河似玉带。
语文教案 篇8课前准备
第 一 课 时
导语激趣,初读感知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我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合作识字,听读课文
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识字难点进行个别指导。
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地质 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雨痕
去掉拼音读词语。
认读单个生字,用生字扩词。
送生字卡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到部分学生手里,老师读出一个生字,让手里拿着这个生字的学生把生字卡贴到黑板上,然后全体学生读一读)
小组内相互听读课文。
一人读一段,在读书中巩固生字。
朗读感悟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感知内容。
课文里说的“最大的书”指什么?
课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
质疑问难
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控:有的引导学生在书里找答案;有的请同学帮助释疑;有的做简单的讲解;有的留在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中解决。
指导写字
让学生从要写的字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说说这些字的特点。(如:“趴”“铁”都是左窄右宽;“刨”左宽右窄;“埋”“刨”左短右长)
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临摹。
第 二 课 时
朗读感悟
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读读说说。
川川向叔叔问了哪些问题?
叔叔是怎么说的?
叔叔说的话你懂吗?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说话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师生角色对话。
师:这岩石怎么会像一本书呢?
生: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这本书上有文字吗?
生:有……
师:这本书上有图画吗?
生:……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生:……
师:你喜欢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生:……
总结谈话
回读全文。
读课文结句:说一说,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为什么这么高兴?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分组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让学生观察上节课没写的六个字。说说哪个字难写,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什么。
老师重点指导、范写“质”“厚”“底”三个字。
学生临摹,老师注意提示写字姿势。
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评议。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正。
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