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3 08:47:24
精选语文教案集锦6篇

精选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落花生》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让学生在交际中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2.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动物世界》光碟。

2.多媒体课件:课文《翠鸟》(人教版第六册第13课)、《猫》(人教版第八册第10课)的动画和录音。

3.学生完成“身边动物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播放《动物世界》有关“猎豹”的介绍,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2.学生谈观后的体会。

3.师小结激趣:

同学们,动物世界真奇妙呀!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 ……此处隐藏6413个字……难点:1、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

2、本文论证层次的梳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

3、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和文中某些观点的质疑。

预习目标:

一、预习·导学:

1、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旁骛():②亵渎()():读课文认字与词语及名句的解释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佝偻承蜩倘若亵渎骈进强聒

③征引:④骈()进:

⑤敬业乐群:⑥断章取义:

⑦不二法门:⑧言行相顾:

⑨强聒不舍():⑩安其居,乐其业:

2、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4、文章最后怎样总结的?

5、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6、认真阅读课文二、三遍,想一想: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如何来论述自己看法的?

7、文中的“业”仅是指正式的谋生职业吗?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文中的内容有疑问或对某些观点有不同见解吗?若有,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展示: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哪些方法?试列出本文的提纲。

2、文章结尾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试用自己的话谈谈“合理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二、研读与探讨

1、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

3、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1)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2)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4、“合理的生活”指什麽?

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认真的做好,并在做事中发现了乐趣,而不是发牢骚。

(四)合作探究:

1、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2、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3、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中作者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而言不无道理,如今你对他的某些观点、某些说法有疑问或有不同意见吗?若有,试作一简要说明。

4、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朗读课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

三、巩固·延伸:

(一)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类型、句子、出处

(二)联系实际写一篇你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300字左右。

(三)阅读第八段回答问题。

1、作者在开头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息声中谈起,有什么用意?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这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3、试概括作者列举的四个理由。

4、试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例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坳、摩”等4个字,会写“蹈、摩、扮”等8个字。

2.理解诗歌第一节,体会新年带来的快乐情。

3.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引出课题:新年来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

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膀

(二)朗读感悟。

1.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问题切入。

A.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

2.学生交流。

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

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

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

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

3.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句式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三、练习

1.根据要求写出词语。

(1)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表示“说”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写出反义词。

俊俏( )张开( )结实( )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新年的美丽,还感受到了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新年来了》。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板书设计:

新年来了

快乐

拥抱新年

拥抱明朝

《精选语文教案集锦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