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6 06:40:26
关于语文教案集合6篇

关于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技能情感目标】

1、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竖提,与竖折)与一个偏旁(双耳朵)。

【突破措施】

结合生活实际及学生了解的有关阳光的知识,帮助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掌握会认的生字,指导书写,让学生掌握会写的 4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1个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竖提,与竖折)与一个偏旁(双耳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2、太阳有什么作用呢?哪些小朋友能给大家讲一讲?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让我们一起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划出生字词。

2、检查朗读。逐句检查指导。

3、朗读巩固。分小组分段朗读。

三、巩固识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勇攀高峰的比赛。比一比,谁最先到达山顶,夺得红旗。

2、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3、同学们真能干!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今天,老师给大家到来了一些句子,你能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吗?(课件示句子。)

4、学写“也、长、山、出”4个生字。

注意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相机教学生认识两个笔画和一个偏旁。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背诵课文。

一、复习生字

多种形式复习生字。

二、观察图画,引入课题

课件展示阳光图片,观察图画,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三、深入感知,朗读课文

1、听师范读:

听了后,你有什么感受。(阳光很美,很宝贵,小作者很喜欢阳光……)

2、过度:阳光的确很美,我们看看小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它的。

3、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颜色像,都闪亮亮的,很宝贵。)

5、练习填空:阳光像( ),洒遍( )、( )和( )。

6、为什么说阳光很宝贵?

⑴ 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⑵ 能说说挖们阳光会使禾苗变得更绿、小树更高?小河像长长的锦缎呢?(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挥)课件展示图片,帮助理解“小河像长长的锦缎”这一句话。

⑶ 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⑷ 拓展:还有谁因为有了阳光,就更好了。(小朋友,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7、男生齐读三、四、五自然段,阳光有没有跳进过你的窗户?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师:是的,阳光会跳进你的窗户,我的窗户,他的窗户,阳光是大家的。

8、全文朗读,学生质疑。

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金子不能使禾苗变绿,不能使小树长高。是阳光带给万物生命。)

四、复习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早、星、晨、春、香、阳、晚

找一找,这些字有什么特点。(都和“日”有关)

组词练习:能不能用上面的字组一个词?请同学们试一试。

五、作业大超市

1、在课文中找找有“日”的生字。

2、你还认识哪些带有“日”的字呢?你能将它写下来吗?

3、你喜爱阳光吗?请将你想象到的阳光画下来,并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8 阳光

禾苗 更绿了

小树 有了阳光 更高了 阳光宝贵

小河 像锦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收集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设计: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作为一个武汉人,咱们都很熟悉六渡桥,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六渡桥的来历。

传说一: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传说二:旧时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很多地名都是有来历的,有些地名的由来,非常有意思。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2、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全班评议。个性化备课:

课题:习作我喜欢的季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 ……此处隐藏4530个字……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关于语文教案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